春回大地,萬物復蘇,蛔蟲等寄生蟲不知不覺侵入人體。一場人蟲之戰在所難免!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,蛔蟲深居腹中,易守難攻,戰況不容樂觀。
知己知彼,方能得勝。生物學家探知了蛔蟲致病的過程?;紫x在進入人體前是微小的蛔蟲卵,常常粘附在菜葉、瓜皮等食物上,一旦沖洗不凈,就可能通過口腔進入人體?;紫x卵在小腸內寄生下來,蛀蝕營養物而慢慢成長,由小變大,長為四五厘米甚至10厘米左右。
蛔蟲雖小,危害巨大。在消化道內,蛔蟲竊取人吃下的營養食物,掠奪養分,使人營養不良,出現面色萎黃,日久形體消瘦,影響青少年的發育和成長?;紫x不僅攔截 “營養供給”,而且摧殘消化道。它蛀蝕機體,導致長期的腹瀉、痢疾、結腸炎、胃腸炎等疾病?;紫x蠕動或亂竄引起脘腹脹痛,嘔吐煩躁,吐蛔等癥。有時蛔蟲從腸道上逆,使兒童躁動不安,造成四肢不溫,寒熱錯雜的蛔厥癥。有時鉆入膽道使右上腹鉆頂一樣的劇痛,兒童則不由自主的拍胸打肚、手足失常。有時臨到吃飯前,蛔蟲蠢蠢而動,小孩或咬手或摳鼻,煩躁不已。諸如此類都是蛔蟲作祟。
與蛔蟲長期作戰,人們掌握了它的動向?;紫x喜甜怕酸,喜溫怕冷,好動好竄,善于鉆孔。針對它“得酸則靜,得辛則伏,得苦則下”的習性,人們用味道酸酸的烏梅、辛辣的花椒和細辛、苦苦的黃連和黃柏來降服它;為了防止它亂竄,減輕腹痛,又用熱性的附子、干姜和桂枝來溫臟祛寒;用人參和當歸來補養氣血,扶助正氣。再把這些藥組合起來,制成藥丸,稱“烏梅丸”。
烏梅丸的功能與主治是“緩肝調中,清上溫下。用于蛔厥,久痢,厥陰頭痛,癥見腹痛下痢、巔頂頭痛、時發時止、躁煩嘔吐、手足厥冷。” 烏梅丸寒熱并用,邪正兼顧,以溫腸胃為主,兼清郁熱而安蛔。
對于蛔蟲,醫生對癥下藥,準備一舉殲滅之。服下藥后,烏梅丸不僅有力的打擊了蛔蟲的囂張氣焰,而且把它從腸道驅除出去。趕盡害蟲,失地收復,營養又正常供應機體了。
烏梅丸驅蟲累累獲勝,制造技術也日益豐富。烏梅丸方最早治蛔厥證的是1800多年前的東漢名醫張仲景,他創制了這首驅蛔良方,并記載在《傷寒雜病論》里?,F在使用的烏梅丸,沿用其處方和功用,只是制造方法與從前的有差別。烏梅丸目前有大蜜丸和水丸兩個規格。
云南制售烏梅丸較早。有明確記載的是,昆明開設的幾家老字號藥鋪,如清代咸豐丁巳年(1857)開設的福林堂、清光緒十八年(1893)開設的寅生堂中藥鋪等,都制售過烏梅丸。代代相傳,生產至今。
今天,烏梅丸已載入《中國藥典》(2015),躋身《國家醫保目錄》。烏梅丸戰斗在驅蛔止痢的第一線,戰果輝煌,為保護青少年等易感人群,立下汗馬功勞。
烏梅丸除治療膽道蛔蟲癥外,還有治療慢性菌痢、慢性胃腸炎、潰瘍性結腸炎、降血糖及抗肝纖維化等作用。姚茹冰、邱明義、盧健等人在《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》2003年第20卷第1期、《中醫藥學刊》2005年第23卷第5期等學術刊物上報道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。此外,還有用烏梅丸加減治汗證、胃脘痛、失眠等疾病的報道。
“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戰也”,不戰而屈蛔之兵,才是最好的戰法。因此,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及飲食習慣,避免吃入不潔食物,切斷寄生蟲卵的生長繁殖鏈條,才是上策。
資助項目: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提升科技社團能力服務創新發展項目“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普示范基地建設(第1期)”
實施主體:云南省中醫藥學會
項目組組長:葛元靖,副組長:鐘祥剛、張小貝
審核:謝民秀,主編:楊祝慶,編輯:王云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