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附理中丸是溫中祛寒的常用藥。平素脾胃虛寒、手足不溫的人,在冬季戶外、陰冷環境下工作,保護不及時,常常病情加重。桂附理中丸是保護這些人群的良友。
1986年11月13日,貴州省江口縣氣象站的一間辦公室內,一位姓楊的男子正在伏案寫信。他的信是寫給昆明某藥廠的。信上說:“我最近出差貴陽,從我的一位朋友的母親那里得知,你廠生產的附桂理中丸,原楊衡源名牌產品,能治手足(僵)冷的病,而且效果明顯。她是同事到昆明買到的。我的手足很冷,常常帶來感冒,我想購買兩盒?!?/span>
如今,這封患者來信保存在產品檔案里。的確,桂附理中丸原來稱作“附桂理中丸”。這個藥是云南老藥。20世紀80年代的藥盒上印有“原楊衡源名牌產品”文字。楊衡源保齡藥室是民國時期昆明的中藥鋪大戶。該鋪制售附桂理中丸,舊時就馳名云貴川。
云南著名的中醫吳佩衡等人善用桂附理中湯或桂附理中丸。家住昆明市環城東路的曾姓小伙,17歲,因飲食受寒起病,發熱惡寒,頭痛身疼,請醫生看病無效后,送入本市西山腳下高嶠某醫院住院治療。住院19日后,施以針藥,發熱雖退,然病勢則日益沉重。會診后,以輸血方法挽救,則更加危篤,宣告無效。無奈,1943年10月25日請吳佩衡診治,吳佩衡到醫院時,得知雖不發熱,但腹中鼓脹,小腹疼痛,不時呻吟,小便短赤,大便有七八日不通,飲食不進,日夜不合眼,脈搏弦緊。斷為“傷寒病少陰之寒化證”,陽氣內虛,陰寒太盛,寒水陰氣內結如冰霜,腹內陰霾四布,發熱雖退但里寒已極?!拔ㄓ蟹鲫栆株帨鼗ā灾倬巴}四逆湯加吳萸、上桂治之”,吳醫生每天視診,精心施藥,11天后,轉危為安。“續以黃芪建中湯、桂附理中湯及歸脾養心湯等善后調理十余日”,出院。
吳佩衡極其推崇扶陽在治病中的作用。他對白附片、肉桂等溫里藥運用獨到,人稱吳附子。他的醫學心得,被云南中醫藥界繼承和發揚。1972年云南省中醫學院編輯的《中醫常用方劑手冊》收載了桂附理中湯,并加歌訣說:“嘔利腸鳴兼腹痛,或加附桂總扶陽”,把它與理中湯、附子理中湯等一起,列入祛寒類藥品?,F在,云南扶陽學派傳承隊伍日益壯大,桂附理中丸等一批代表方是扶陽派的常用藥。
桂附理中丸由肉桂、附片、黨參、炮姜、炒白術、炙甘草組成。方如藥名,即理中湯(參姜術草)加肉桂、附片構成。桂附理中丸的功能與主治是:“補腎助陽,溫中健脾。用于腎陽衰弱,脾胃虛寒,脘腹冷痛,嘔吐泄瀉,四肢厥冷?!?/span>
方中肉桂、附子大辛大熱,補腎助陽,溫中散寒止痛,共為君藥。黨參味甘偏溫入脾,補中益氣,促進運化;炮姜辛熱,溫中散寒、止痛止瀉,合為臣藥。君臣相合,甘溫辛熱,溫補陽氣,溫中健脾。白術甘苦溫燥,益氣健脾燥濕,為佐藥。甘草味甘,益氣補中,緩急止痛,調和諸藥為使藥。全方合用,可使寒氣去,陽氣復,中氣得補,共奏補腎助陽,溫中健脾之功。
據學術期刊報道,桂附理中丸還用于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、慢性結腸炎(何志屏、羅云娥、彭志春)、慢性腹瀉(武志鵬)、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(伍德軍)、冷秘(黃柏平)、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腎陽虛證(盛涵恩、王紅玲)等疾病。
桂附理中丸目前全國各地均有生產,共44家藥企持有該藥的生產批文。云南有昆中藥、云白藥、騰藥等數家藥廠生產。本藥為非處方藥(OTC),藥店可購買到。
資助項目: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提升科技社團能力服務創新發展項目“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普示范基地建設(第1期)”
實施主體:云南省中醫藥學會
項目組組長:葛元靖,副組長:鐘祥剛、張小貝
審核:謝民秀,主編:楊祝慶,編輯:王云鵬